10月9日,至善学院61位学子在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王冰,分团委书记白冰以及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科长顾国盛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复旦大学学习交流,对复旦学院的治学理念进行了解和学习。复旦学院自2005年9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本科教育的改革起着探索和推进作用,与至善学院的拔尖人才培养理念有共通之处。之后我校一行还现场观摩了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上海大学生创新论坛,使至善学子对大学生创新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关注。
上午10点许,复旦大学师生在光华楼热情接待了我校游学师生。复旦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应质峰老师致欢迎辞,并对复旦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做了详细解读,对复旦学院书院文化做了详细介绍。随后至善学院王冰副院长也详细的介绍了至善学院的培养情况,并对复旦大学的师生发出热情邀请。双方都表示今后会加强联系,争取更多相互学习的机会。欢迎会上,至善学生积极提问,复旦大学学工部副部长艾竹就文化育人的住宿园区、师生共享公共空间、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品牌三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解答。任重书院学工组长傅骏老师以及学生自管会的张祺杭、陈竑机同学作了补充说明,让我们同学对复旦学院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以及学科交叉相关培养措施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中午12点,我校师生一行在复旦学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任重书院和文物与博物馆系学生制作的“撞入幽灵——汉唐盛世的地下世界”主题博物馆,复旦大学深厚的文化气息给我校师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午餐过后,师生们参观了光华楼主楼的创新展板交流活动。下午2点,全体师生在光华楼内观看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论坛的现场直播,欣赏完各位优秀本科生的创新活动项目后,聆听了复旦大学杨福家院士以“博雅教育的思考”为主题的精彩报告,告诫学子需做人第一、文理兼修、抓住机会并富有质疑精神。
复旦一行,让我校师生收获颇丰,至善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开阔了眼界,更为复旦师生的科研创新、勤学拼搏精神所震撼。同时,复旦学院与至善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在探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将继续交流前行。
(李晓帅)
附:部分同学游学感悟
①倪嵊森:
我很荣幸有机会去复旦大学进行交流,并且聆听了第三届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报告,其中杨福家老先生的话,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他老人家认为学习就不应该分文理,应该全方位地发展。挺对的,理科生也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才能。艺术来源于生活,包括一些景象,事件什么的,这其中你会发现好多未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创新的源泉。做科学的人或者做文学的人,正是需要这些创新的源泉去产生一些灵感。用艺术去看待科学,用科学去看待艺术。这样,学科之间才会有交流,才会擦出思维的火花。
②祝梦:
每个学校都有其可取之处,文化底蕴深厚的复旦大学尤其如此。此次交流会上,复旦的老师详细的介绍了其学校的书院模式,其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文化育人的住宿园区模块。给学生在宿舍楼下建公共空间,例如阅览室、自习室、师生讨论室,学生自主经营的咖啡吧,将来还会有健身房。分批改造后的宿舍还会有老师住的地方,这一切都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让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接近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
③巩旭:
有幸参加第三届上海大学生创新论坛,感慨于同龄人中能有那么多的创意和成果,尤其是其中张安琪同学的分享让我难忘。她谈及自己大一就进实验室,为了一个问题想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专家请教,也许有的没有结果,但执着的追求让她收获,让我看到了一个讲台上如此熠熠生辉的人。我们都为了想要成为的自己。既然路在脚下,又何必找理由让自己在未来的某个地方遗憾。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
④寻微微:
走在复旦校园中,感受最深的,是那种文化底蕴,不需要多加描述,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在这一天时间里,我们知道了复旦学院书院制的一些情况,参观了腾飞书院,听了杨福家院士的报告,还听了在创新创业这方面突出的学长学姐的经历,这些让我有很多的感触。我们现在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必须要主动,主动去学习,主动去与导师、同学沟通,主动去寻找机会,把握机会等。正如杨院士所提到的,在大学里,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全面发展,去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文理兼学。“做人第一,修业第二”,没有好的人品、素质,学业再好也不会有什么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需要我们自己主动,我们要敢于尝试,不畏惧失败。机会只留给有准备之人,抓住我们面前现有的机会,好好努力一把。
这次活动,尽管短暂,却难忘。

欢迎会现场

双方互赠礼品

参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

全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