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时代—-现代西方哲学素描
作者:管理员    来源:至善学院   发布日期:2016-07-14 15:11:04  最后更新:2016-7-14 15:11:04    浏览次数:

410号上午8:30-1130,“哲学家解读世界人生”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图书馆819报告厅顺利开讲。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亚军老师担任此次讲座的嘉宾,唐忠宝副教授参与旁听。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思考。

 

    讲座开始,陈亚军老师避开了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先以代表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为切入点揭开现代西方哲学的神秘面纱。维特根斯坦在早年致力于把哲学思想转化为语言,例如“苹果就对应着实物苹果”,但后来他意识到,像0这个数字,它没有对应的物质,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理解明白,于是在后期他放弃了这种想法。对于维特根斯坦的感受私有性观点,陈亚军老师举例与同学们深入讨论,“我们感受到了痛,这个词一直被作为共性的感受,但维特根斯坦却认为,‘你的痛’和‘我的痛’是不同的,我们总是会有一种想让别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去对应起来,所以才会有“痛”这样的语言去表达出来。但从本质上来说,不同的人对痛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不能也不需要去理解别人的痛是什么感受。

 

    随后,陈亚军教授介绍了波普、奎因、库恩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提到了波普把科学与哲学相融,波普认为,科学与哲学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把科学的一些思路引入到哲学,产生了他独到的见解。讲座末尾,陈亚军老师介绍了尼采、海德格尔等欧陆哲学的代表以及他们的观点,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每一个都向大家展现着哲学的无限魅力。

 

    老师以聊天的形式与大家一起探讨对真理论的看法,现场气氛活跃。哲学是神秘的,但又是贴近生活的,一幅素描无法表达完现代哲学的魅力,只有更多的体验和思考我们才会认识愈加深刻。

(文/胡宇曦 图/韩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