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设计的眼光去解决问题
——2015年秋季学期至善学院设计思维课程感受
设计,是一个十分抽象但又十分可感的概念。乍一看这两个字,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美和创新的感受,而这也是很多同学选择这门课的目的。因此,在班里,设计学院和纺服学院的同学占了多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专业的同学不能选择这门课。我们的老师,张凌浩教授针对的是一个复合的学生集体而准备的课程。
从第一节课开始,张老师就一直在强调一件事,那就是设计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局限,设计可以运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自食品学院的学生可以思考如何去把一个面包做的更美观,更吸引人;来自医学院的学生可以想办法让病房变得更温馨;来自物联网学院的学生可以创造更便捷的产品。这些都是设计。
设计思维的课堂不在一教二教,而是设计学院的一个小教室,张老师和我们围桌而坐。课堂上的气氛更像是一个讨论会而不是光听老师空谈大道理。在张老师的观点中,至善学院的课程的目的是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们能学科交叉的看待问题,同时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设计思维不在于讲授了多少关于设计的专业知识,而是学会如何采用设计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工业设计的发展史,张老师带着我们了解了设计态度的变化,设计价值观的转移,这一切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设计的方法和什么是设计的目的。张老师在课上经常会向我们展示自己在国外研习、参观时的见闻,比如米兰郊区一个家具公司展厅里的器具展示,这个小展览不仅仅描绘了这个公司的辉煌的崛起之路,也为我们展示了器具设计潮流的变化。基本上,每节课张老师的故事和图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渐渐地,同理心这些重要的设计因素被我们记在脑子里,产品流程地图和感情偏好曲线这些方法也让我们逐渐熟悉起来。
经过第一次的案例作业,我们已经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不同。有设计学院的同学说:“虽然这门课很像产品调研,但是收获却比调研大得多,信息远远比课本上可以包括的东西要多得多。”不同学院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完成任务。来自生工学院的同学感慨道:“自从看到了设计学院的PPT,才发现自己之前做的都不是PPT。”每次做完展示或者案例分析,张老师特别喜欢与我们一起讨论这个分析哪里不好,哪里有理或者这个设计的可行性和人性化考虑。在讨论中,每个人都受益良多。“学到的知识就不用说了,我觉得老师给我留下最大印象的是细节上的问题,比如说在总结提问的时候要简洁,”数字媒体学院的一个同学回忆道,“我还记得老师的一句话,真正的高手之间讨论问题都是一针见血,简洁明了的。”
通过这短暂的学习,同学们却也都收获良多。设计,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融入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也就是学会用设计的眼光去解决问题。最后,每节课我们都十分充实且开心地度过。甚至还有同学想要研究生考到张老师那,而且张老师可是上过微博热门的红人哦!当年上过热门的最萌毕业照就是张老师本人,所以容我代表所有同学表达一下能成为这样一位优秀又和蔼的教授的学生的荣幸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