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创新课心得之《应用文写作》
作者:管理员    来源:至善学院   发布日期:2016-01-13 14:46:17  最后更新:2016-1-13 14:46:17    浏览次数:

    任课老师:张国军老师(文学院副教授,学科方向新闻学、写作学)

              陈平老师(文学院副教授,学科方向古代文学、秘书学等)

    导师上课风格以及内容:

    张国军老师:张老师讲课幽默生动,引经据典,层层剖析,精妙绝伦。张老师学科方向为新闻学和写作学,所以上课偏重于对新闻稿及新闻报道的解读以及对特定应用文种的写作。张老师通常通过新闻实例引出内容,“有报道有真相,拿事实说话”,然后进行深层剖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角度解读藏身于表面文字之外的话语。而张老师所采用的新闻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有地方贫困报道,有大学不文明现象调查,有征婚广告,有反腐新闻,老师通过不同案例引导我们善于怀疑批判剖析,带领我们看社会万象。与此同时,老师会讲解一些特定文种的写法,比如计划、申请书、总结报告、简历等,老师会抽几名志愿者准备好定于下节课展示,下节课时便会对志愿者的作业进行现场讨论及点评,促进与同学们间的互动。

    陈平老师:陈老师讲课和蔼亲切又认真严谨,诙谐灵活又条理清晰。陈老师主要讲解公文的写作,讲课内容多为各种政府和社会组织文件即公文的写法以及注意事项,比如通知、申请、纪要的写法。公文虽然乏味,但是陈老师却讲得生动形象,让红头文件不再只是“高大上”。陈老师不时引用展示一些例文范文、同时也会穿插讲一些因为写法不严谨而闹出笑话的“病文”,这样使课上氛围严肃而不死寂,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每节课最后的十几分钟,老师会展示当堂练习,多是根据素材写公文,并随机抽取同学展示,内容看起来简单却陷阱连连,老师会一一讲解需要注意的地方。通常情况,陈老师在课后都会布置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作业,同时还有一些阅读材料,题目不是很难,老师在课上会加以提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金言张国军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便抛出来,当时并不能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经过了几周的学习,现在似乎能大致体会到其所表达的思想。文学源于生活,世间琐事皆是精深的学问,生活中难免要用一些特定的文种来表发所需,所以应用文自然也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所谓应用文写作者,以应用为要义,以写作为手段,借以表达思想,发挥作用,以应对生活各种事务所需。然而,看似简单,其学问深厚。一字一词之间,稍加变动,其意义却可“峰回路转”:“横看成岭侧成峰”,简单文字的背后加以剖析可以透出很多掩盖的真相。而公文皆有其法,则更是要求严谨,不能有丝毫马虎,不可示人以歧义。八周的学习,两名老师授课风格不同,却都尽可能地将必要的知识教给我们,同学们反映很好,都感觉受益匪浅。但凡事不可能尽善尽美,我感觉应用文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因此我四方收集同学们的一些建议和意见,现总结如下:

一、对学院的建议

    1.希望至善学院能够多开设几个班,减少班级人数。现在我所在的班级为一个班40人,老师虽然尽量在班级里走动而且布置作业展示环节,但是老师与同学们以及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依然不足,作为联系人,到结课也只能识得一半的人数。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学院能多开设几个班,20-30人感觉已经是极限。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学院能安排几间特定房间,大家围圈而坐,或者对面而坐,以成研讨会或者讨论课的形式,老师在中前方讲课,同学们可以随时发表看法或者讨论,毕竟应用文课相比其他要求有更多的互动。

    2.希望学院能安排多一些课时。上了几周应用文课,总感觉有点意犹未尽,有些内容老师似乎也只能挑重点给我们讲,而不能做充分的展开,我个人认为,这样不利于我们充分掌握一种文体,毕竟无法深入的话我们只能学到皮毛。但是出于时间考虑,课时的增加肯定会增加同学们的负担,也不利于学院的管理和安排,所以这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构想,希望学院能找到两全之策。

    3.部分同学有点不适应老师交替授课,希望学院安排为每人负责一段时期,而不是经常交替。如果老师更换过于频繁,同学们的学习进度势必有点混乱,而隔开时间过长,同学们对于老师前几周的课程会变的生疏,这样,如果两节课间有联系的话,肯定不利于同学们的后续学习,也会让老师得到不好的教学反馈。

    二、对老师的建议

    1.希望老师在课上可以分一些组,这样能增加同学们之间的互动。

    2.希望部分课程老师在课堂上能展示一些多媒体文件,贴近生活。

    3.希望陈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下节课能给出一篇规范的答案或是例举优秀的范例,这样能让大家更充分地了解不足之处,有利于同学们的提高。

    以上为大家的建议,可能有些想法比较幼稚,考虑不周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