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独具“匠心”
作者:文/邓鹏 图/孙宇坤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9-22 16:14:30  最后更新:至善学院  浏览次数:

——江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筹备座谈会

 

2017年9月21日上午,江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筹备座谈会在行政楼B304召开。江南大学学工部(处)部(处)长 张菁燕、至善学院常务副院长金坚、江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冰、bet365手机app下载副院长徐静、江南大学教师卓越中心教学资源中心陆涛声、至善学院多名老师以及六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共同与会。此次会议目的在于拟面向全体至善生开设一组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主讲的系列讲座,讲授无锡及周边地区民间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与传承、现代发展与影响。

会议强调,系列讲座的开设旨在传递两个层面的正面引导作用:一是“工匠精神”的价值理念。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讲述和展示,传递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技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从而感染学生,培养对工匠精神的敬慕之情。二是“文化传承”的精神引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讲述和展示,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生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礼敬与自豪,从而珍视中华文化传承,培养强烈的现实责任感。

会上,金院长强调了江南大学校领导对此次系列讲座的开设的重视,表示至善学院会重点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筹备项目,在此过程中会全面倾听各方面建议,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在至善讲坛上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至善学院副院长徐静也表明将会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方面进行至善生培养,充分发挥至善学院的引领作用。

学工部(处)部(处)长张菁燕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是当代教育者的义务。希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命脉,以课程、讲座这种高效方式来代替声口相传方式进行传播。张老师从学工处角度谈到当代学生知识面广,接触东西多,富有批判精神但思辨能力不足。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把握学生个性特点,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体验和互动,从而达到薪火相传,代代相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教育目的。宣传部副部长王冰也表示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大背景下,至善学院通过开展至善讲坛这样一种新颖的形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高度远瞻性,非常符合国家对青年人才培养的要求。王冰老师表明党委宣传部将不遗余力扩大影响,并谈到了利用江南大学特殊文化传播载体—江南大学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提供情境,传播无锡优秀文化的设想。

六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对江南大学开设系列讲座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对至善学院勇挑重担,作为此次非遗进校园的先锋也给予了赞扬,并关于讲座的一些构想做了一个全面细致的讨论,力求在各个方面达到最好的效果。微雕传承人杨其嘉希望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把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精益求精,从而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古琴传承人吴烔也进一步指出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自豪感,更应该从学生本身专业的背景和价值进行重新审视。他建议在学校成立相关社团,并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传统文化更好的扎根于校园。六位专家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和文化积淀分别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了自己的希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在至善学院的试点也有着较高的期待。

金院长最后发表讲话:当前要把非遗进校园这个项目做好,让其变成一个可持续的常规项目,从至善上升到学校层面。金老师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强调至善讲坛的时效性,鼓励大家在不断尝试中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授课。二、通过社团体系的建立,用真正的精神将传统文化传承化解,让其成为一种普遍行为。三、通过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把传承与现实关联起来。四、完善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考核方式。

    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筹备座谈会增进了学校方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者们之间的了解,会上也进行了文化传承及工匠精神方面的交流,双方对至善讲坛的开展已经有了初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