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至善学院举办“非遗文化继承与发展”系列讲座之古琴艺术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1-17 10:19:33  最后更新:至善学院  浏览次数:

1112日上午,至善学院在图书馆819成功举办了“非遗文化继承与发展”系列讲座的第二讲——古琴艺术。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古琴艺术无锡市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无锡古琴研究会会长、“梧声古琴”创办人、无锡文化名人师资库讲师吴炯老师。共有近120名同学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吴老师引用了伯牙绝弦、知音流水等耳熟能详的典故,以及孔子、白居易、王维等历史名人与古琴的故事,带领同学们开启古琴艺术之旅。吴老师还通过戏曲《西厢记》、《玉簪记》,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影视剧《英雄》、《笑傲江湖》等与古琴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古琴的起源、发展和地位。

古琴的构造讲究天人合一,与西方的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有明显的差异。大家聆听着宫、商、阙、徵、羽、文、武七根琴弦与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故事,蔡文姬父女与“焦尾”的由来,不禁感叹中国古琴的悠久历史和发展成就。在讲课过程中,吴老师还为大家演示了古琴丰富多样的演奏手法和无穷变幻的音色流变,他的一首弹奏《泛沧浪》赢得一片掌声。

讲座结尾吴老师还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古琴记谱、古琴欣赏等方面的提问。讲座之后,至善学院还安排了“走进非遗传人工作室”的体验环节,24位至善学子拜访了位于南禅寺妙光街的“梧声古琴”传习所。

在“梧声古琴”传习所,大家亲自用手抚摸着温润的琴身,心中不禁荡漾起一种敬仰之情。吴老师以“如同大病初愈后的虚弱无力”来比喻弹琴时的轻柔与自然,然后围绕着古琴的三种基本音色:散音,泛音,按音展开了具体的指导。吴老师认为初学者不应该过分追求音的准确性,而是应该练好基本的指法,“古琴曲看似平淡,但简洁的线条中是高度复杂的技巧”。同学们依照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轻抚琴弦,弹奏出了悠扬的古琴旋律,都感到十分兴奋。随着弹奏指法的深入讲解,对手指灵活度的要求更加高了,当练习滑音时还需要拇指与琴弦来回摩擦,同学们的手指都被磨红磨疼,其实无论学习哪一门技艺,都必须有刻苦的精神和艰辛的付出。

吴老师赞扬了同学们的出色表现,并殷切地希望像古琴这样历经千年,高雅美妙的古典艺术,可以在青年一代中传承和发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这次讲座和实践体验,同学们对于古琴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也被这一批执着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大师前辈们的精神所感染,对继承发扬传统艺术有了更强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古琴艺术讲座现场

吴炯老师弹奏《泛沧浪》

至善学子现场提问

“梧声古琴”传习所体验

“梧声古琴”传习所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