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敢性”的人——至善特聘导师陈永泉
作者:管理员    来源:至善学院   发布日期:2015-07-23 16:33:26  最后更新:2016-11-23 16:34:02    浏览次数:


  他的心底萦绕着一片赤子情怀,三十年漂泊初心未改。博采众长,他开创科研崭新领域;兼容并蓄,他打开学子世界眼光。只为一个报国梦想,用毕生所学造福家乡。

 ----2014无锡年度教育人物颁奖词

陈永泉教授

-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微生物学系

-1993年在美国Wayne State University完成博士后研究并留校任教

-2012年获批国家“千人计划”

-现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功能脂质与健康卓越中心主任

 

“敢于跳出条条框框,告别形式主义”

  陈永泉教授担任至善特聘导师两年来,接触了多位各具特色的至善生。“许多同学在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疲于应付学校任务而没有达到实际效果”,在对比国内外教育态度差异后,他发自内心地呼吁至善生们“摆正心态,学会追到底,不要单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

 

“提出了问题才能解决,敢问是我们缺少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陈永泉教授被同学们称为“风趣有爱的教授”,得益于他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针对当代社会中“有事找专家”的盲目崇拜现象,陈教授以爱因斯坦为例,谦和地表达出“专家与常人平等,他们只是精通某个领域,并非全能”的观点。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目前缺少的,恰如陈教授所言,“倘若我们连问题都提不出来,那又怎样去解决呢?”

 

“人与人不一样,敢于表达自己”

  谈及海外交流,在列举了“了解某种文化,还是结交某些人群,抑或盲目跟风出国镀金”的常见缘由后,陈永泉教授强调“要想清你自己去的目的是什么”。说到“一窝蜂”这一国内追求同化的常见情态, 陈教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有些人不敢展示个性。当然,我们所说的自由和个性要在法律的框架下。有些人不敢追求自己的‘大梦想’,而敢违反‘小规则’,这并非‘个性’,而是‘任性’。”

 

“敢真心待人,最美的故事都与人的感情有关”

  食品学院另一位杰出教师顾震南教授与陈教授一同回国,共同开创脂质与健康科研新领域。作为曾经共度四年时光的大学舍友,陈永泉教授笑着说:“我们现在也还时不时为了课题吵架呢,可是情谊依旧深厚”,一如他所言,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无论是亲情还是师生情,人类历史上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无一不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主题。

 

“明白我的一生要做什么,敢等待,肯专注”

  在采访的最后,“欲速则不达”是陈教授给广大至善生的寄语。不着急,把目标放得长远,若决定做,就踏踏实实做到最好。偷工减料谋求的表面成功远远不如一步一个脚印、看似缓慢地前行。

  陈永泉教授用他自身的品质向我们诠释了“敢性之人”的定义,惟愿大家以“大家”为榜样,为自己、为母校书写更添华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