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理员 来源:至善学院
发布日期:2016-05-23 16:30:04 最后更新:2016-11-23 16:30:53 浏览次数:

张国军,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讲授写作学、新闻学等课程,主持“建立教学系统,培养写作技能”教改实验项目,获得省级优质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篇,主编《教师职业技能概论》。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和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多年来担任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文广新局报刊审读员,获江苏省“优秀报刊审读员”称号。
一, 勤勤恳恳做学术,立足研究出成果
张国军老师潜心治学多年,立足应用文和新闻写作,研究成果丰富。主要著述如下:《戴铐起舞——应用写作教学的境界》(《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4期)。 《新闻可信性论析》(《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坚持辩证法 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航空教育》2003年12期)。 《毕业论文选题的误区及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民生新闻应该把握的几种关系》(《城市党报研究》2007年第1期)。 《新闻世俗化与“意义真实”》(《新闻界》2007年第1期)。《新闻报道的“冰山原则”》(《新闻界》2007年第3期)。 《同题竞争下的差异化选择》(《传媒观察》2007年第7 期)。 《论新闻的情态信息》(《学术交流》2005年第2期)。 《地方媒体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舆论引导艺术》。 《杂文标题的独特艺术魅力》(《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 年第2期)。另主编《教师职业技能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4月)。在《模式写作》杂志担任副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张国军老师在教坛上努力耕耘,多门课程获得荣誉。主要讲授课程有:应用写作、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他所讲授的《建立教学系统培养写作技能》课程在1995年获得黑龙江省优质教学成果一等奖(独立)。《开放课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文学押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在2008年获江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 博闻强识论当下,循循善诱出真知
张国军老师担任至善学院选修课程《应用文写作》教师期间,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鲜明的教学特色而出众,深受学生好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训练,同学们将一定程度地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技巧并能够熟练运用。作为至善生的必修课程,应用文写作课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讲授这门功课的老师,势必也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张老师时刻牢记着自己的职责,备课面面俱到、指导耐心负责。他上课时,从来不死抠理论,总是以鲜活的实例,将深奥的应用文写作规范阐释得浅显易懂。他的课件展示也是富有个性。在他的课件中,总是图片与实例相得益彰,幽默而不失严肃。张老师还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当今新闻事件信手拈来、纵论时事,时不时的启发式提问则以学生的立场出发,倾听并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既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又培养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表达能力。据同学们反映,上张老师的课从来就不是种负担,上课过程中总是气氛轻松,信息量适度,自己能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自由发言权的大学生来发表看法。人文学院13级的林洛颖同学表示,老师的教学很有深度和内涵,自己特别喜欢他的启发式教学。机械工程学院12级的张一帆同学则表示,老师的课如同讲故事一般,自己很愿意听。
作为教师,专业基本知识固然重要,然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课堂之外的无形熏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以个人魅力折服学生的教师。在同事和学生眼中,他是个“杂家”,擅长围棋、书法等。他把这份从容和饱览新闻过后的敏锐历练也带到了课堂上。他经常告诫学生,当代大学生不要只是埋头读书,更要“举头望明月”,跳出纷繁的表象,怀抱比常人更深刻的思考,看出问题之中的问题。在张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学生们势必将这一份新闻人的敏锐和深刻铭记在心,摒除对世事的淡漠混沌,以更尖锐的视角和更具批判色彩的思维衡量世事,向具有公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新大学生迈进。这,就是张老师给予学生们的无形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