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学院课程导师张国军喜获江南大学第十二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作者:管理员    来源:至善学院   发布日期:2016-07-14 15:29:45  最后更新:2016-7-14 15:29:45    浏览次数:

至善学院成立以来,一直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被作为至善生能力强化教育中的重要环节7年、14个轮次,张国军一直是这门课的主讲教师。张国军老师,身上不乏文人的儒雅,但举手投足之间,更多的是洒脱,熟识的同学亲切称他国军欧巴,说他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下面,就让我们近距离认识这样一位师者。

        教学者,别开生面新意不断在至善学院7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刻意求新。张老师从教32年,最近几年才有“完整像样”的教案。以前的教案是“断简残编”,散页纸,讲完课就扔掉了,下次讲再重新写使得每一堂课都有新东西。这样的去旧求新,他坚持了20几年,“多媒体教学,才让我的教案有了相对固定的模版”,张老师说,“不过,10几个轮次的至善教学,我有10几个电子教案,一届一个。”这样做不是自讨苦吃吗?“写作课要常教常新,因为文章是反映现实的,现实日新月异。”张老师认为,这样逼自己,是让教学内容成为源头活水,不断增删、更新同时,知识要点也更加烂熟于心了。有同学在“教务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中这样说:张老师上课,材料鲜活,接地气,引用的事例常常是几天前发生的。借最新的案例探讨写作技法,是他的“独家秘笈”。因为常教常新,也吸引不少同学来蹭课商学院的张满琪同学说:“算上本学期的,张老师的课,我听了三轮,每次都有新意。

        引导者,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课堂上,张老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问题,不是简单的使人有所“知”,而是使人有所“思”。上课前,许多同学以为,应用文就是套格式、学章法。恰恰相反,实际学习中同学们深切体会到应用文其实有诉求、有表达的冲动,“拧着劲”,由问题入手去借助一个体裁、一种外包装这种体裁、外包装的样式,张老师讲的很少,他引导同学依循“我要写”的表达冲动大胆写,“放胆文章舒心酒”,先建立个框架,再推敲行款格式。突出主要矛盾,抓准牛鼻子,解决瓶颈问题。其实,这也就是培养训练同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有眼光、有思想、有见识的人才。

        领路人,戴拷起舞入木三分。张老师曾发表教改论文,《戴拷起舞——应用写作教学的境界》,他说,格式方面的束缚是镣铐,思想才是飞扬的舞姿。至善学院培养的是“拔尖人才”,拔尖人才要有创新意识。基于这样的认识,他的教学着力点,不是单纯的“怎样写”,而是“怎样看”“怎样想”“怎样做”,看清楚了、想明白了、做的好了,你要写的文章,不过是对“看”“想”“做”的描述。因为抓住了要害,他的教学常常是由点上问题切入,纵向挖掘,面上展开。他对相关案例的解析,有同学在“教学质量评价”时说:入木三分,还有同学直言,张老师睿智,思想深刻,张老师的讲授,更多时候不是给出一个终极答案,而是引发你思考,这种问题意识比静态的“是什么”,更让同学受益。

        亦师亦友,延伸课堂,交流频繁。张老师的教学特点还体现在“课堂+”上。“课堂+”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延展到课堂之外。比如同学参加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论辩赛,或者策划某个活动,要写文案,总有同学习惯性地找张老师指导。最新的例子是法学院同学唐贞妮,参加共青团江苏省委举办的“青年演说家”比赛,张老师帮着修改演讲稿,她获得三等奖,张老师也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现在很多同学加了张老师的微信,交流起来就更方便了。

        至善学院“突出个性培养”,张老师是一位个性鲜明的老师多年以来,他潜心教《建立教学系统 培养写作技能》获黑龙江省优质教学成果一等奖(独立),《开放课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获江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江南晚报》曾发表通讯《要作文先做人》报道这位“多才多艺”的教师,比如他精于围棋,醉心书法、篆刻,酷爱骑行、暴走,喜欢摄影、旅行……张老师勇于超越,博学睿智,常常风趣地说,在至善上课,自然要践行至善的院训,“博学善思、勇于创新、超越自我”。我最喜爱老师”,这是最暖心的荣誉,张老师在未来的日子里也将为更多学子传道授业解惑,更加投入教学科研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