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刘胜骥,男,1947年生,台湾政治大学文学博士,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
究所兼任教授,曾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研究员、所长。
先后赴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中国研究,Columbia University东亚研究所进修;1989.8-1990.7任韩国启明大学中国学系客座副教授讲台湾经验;1995.8-1996.7任新加坡大学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005.2-7月返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讲《社会科学方法论》; 2015.3-7月返武汉先后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社会科学方法论》;2015.4-5月赴无锡在江南大学马院讲《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设计》;2015.6月赴内蒙在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院讲《社会科学方法论》;2015.7月赴天津在南开大学暑期班院讲《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设计》。
专著有《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研究设计》、《科学方法论》、《方法论》等;合著《中国大陆研究》、《中国研究导论》等。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科学方法论
英文名称:Theories found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总学时:24 讲授学时:24 学分:1.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讲授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数学法、调查法、访谈法、比较法等七种科学方法,与演绎法、归纳法、综合法、分析法、批判法等五种哲学方法,课程中教授方法的源流与发展、分解方法实行的步骤、也说明方法的限制。
学生能否认真体会方法论?除了老师课堂讲授之外、学生也该课前预习、课后温习教科书,甚至于在图书馆做延伸的阅读;
老师为鼓励学生课后学习,规定学生期中提出一篇读书报告或小论文,对于成绩最优者3人,将各送参考书一册。
为保证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在知识内容、方法技能、学术态度等方面达到充分吸收的状态,期末2小时将以1小时做综合问题与答复、第2小时做笔试,期末考以百分制观察和测量学生学习的成果。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教科书各章分六节,其第一节必是该「方法定义」、第二节必是「中国和西方实施」、第三节必是「方法论发展」、第四节必是「方法步骤」、第五节必是「方法限制」、第六节必是「方法评价」,本书所讲的17种方法都有清楚明白的应用步骤和实施举例。
基本方法构架图:
方-主观的解决问题技术 | 法-客观的形势法则 |
定义、分类、目标、发展史 | | 第1章导论 | | |
第一节「方法定义」 | |
| 第2章观察法 |
第3章直觉法 | 科学 …从微观部份分析着手 |
信息之整理 | 第4章文献法 |
第二节「中西实施」 |
| 第5章计算机法 |
第6章综合法 |
第7章实验法 |
第三节「方法论发展」 | 假定之提出 | 第8章调查法 |
| 第9章访问法 |
第10章比较法 | |
第四节「方法步骤」 | 第11章数学法 |
分析之路径 | 第12章统计法 | 哲学 …从宏观整体研析着手 |
| 第13章抽样法 |
第五节必是「方法限制」 | 第14章分析法 |
第15章演绎法 |
判断之成立 | 第16章归纳法 |
第六节必是「方法评价」 |
| 第17章辩证法 |
第18章批判法 |
合乎逻辑 | 第19章结论 | |
第一周课「方法导论」讲方法之意义、选择、发展,科学与科学方法,中国积弱产生方法革命之需求;
第二周课「观察法」讲西方观察法发展、中国观察法发展、观察法的方法论、自然科学观察法步骤、社会科学观察法步骤、观察方法的限制;
第三周课「实验法」讲西方实验法发展、中国实验法发展、实验法的方法论、实验法步骤、实验方法的限制;
第四周课「文献法」讲西方文献法发展、中国文献法发展、文献法的方法论、文献法步骤、文献方法的限制;
第五周课「数学法」讲西方数学法发展、中国数学法发展、数学法的方法论、数学法步骤、数学方法的限制;
第六周课「调查法」讲西方调查法发展、中国调查法发展、调查法的方法论、调查法步骤、调查方法的限制;
第七周课「访谈法」讲西方访谈法发展、访谈法的方法论、访谈法步骤、访谈方法的限制;
第八周课「比较法」讲西方比较法发展、中国比较法发展、比较法的方法论、比较法步骤、比较方法的限制。
第九周课「直觉法」讲西方直觉法发展、中国直觉法发展、直觉法的方法论、直觉法步骤、直觉方法的限制;
第十周课「综合法」讲西方综合法发展、中国综合法发展、综合法的方法论、综合法步骤、综合方法的限制;
第十一周课「分析法」讲西方分析法发展、中国分析法发展、分析法的方法论、分析法步骤、分析方法的限制;
第十二周课「批判法」讲西方批判法发展、中国批判法发展、批判法的方法论、批判法步骤、批判方法的限制。
三、考核方式以及参考书目
课堂出席占35%、读书报告或小论文一篇占35%,期末笔试占30%,上课全勤且读书报告或小论文成绩最优者3人,将各送参考书一册。
教科书为刘胜骥所著《科学方法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初版,327页。)